“居敬而行简”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,指的是在岗在位要常怀敬畏之心,行政施政时要常行精简之道。其目的就在于勤政务实、提升效能,让施政之功泽及广大群众,让政策红利、时代红利变得更加真实可感。这一以“敬”为绳墨、以“效”为标杆的传统政治智慧,也为破解当前的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思想密钥和行动指南。
打开历史的启示录——西门豹去伪存真改革祭祀,行务实之风令邺城大治;杜诗以简易繁发明水排,让南阳成为富饶的“天府”;江秉之御繁以简查办讼诉,轻松应对“阶庭常数百人”的复杂局面;海瑞“一条鞭法”精简赋税,给平民百姓大大的实惠。这些古代名臣循吏的实践,无不体现着“精于心而简于形”的治理艺术。陆贽在《五要简官事》中直言要“废兵之冗食,蠲法之挠人,省官之不急,去物之无用,罢事之非要”,道出了安民惠民的政治追求,也道出了居敬和行简的践行之道——要删繁就简、黜奢崇俭,要在“知责思进”中,保持对“权”的敬畏、对“责”的担当、对“民”的用心和对“效”的孜孜以求。
铺开发展的导航图——乡村振兴、创新驱动发展、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,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 年赴湖南农村考察时,提出了基层减负要“精兵简政”的要求,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。基层治理要应对好庞杂的现代事务,追上现代化治理的步伐,需要把握好“居敬而行简”的五字真言,以及“敬与简”的深层逻辑——守正与创新。但守正要端要敬,创新在实在精,“拐弯守正”和“花式创新”,绝非居敬行简之道,于治理更是无寸功而有百弊。转型过程中,一些数字治理工具异化为“业绩盆景”;一些调研考察检查,悄无声息地“躲”进了台账里;甚至一些精细化治理要求,也在“形式创新”和基层兜底的固有观念下,成为基层治理的“千斤顶”。这些发展“隐痛”显然背离了基层治理的功能定位,也背离了“精兵简政”的初衷。因此,我们要与时俱进,与发展俱进,开展贯通融合的智慧建设,最大限度地统筹社会治理,实现从维持型治理到发展型治理的深刻转变。
翻开实践的教科书——北京市持续升级接诉即办改革,用一条热线整合各类民生诉求,实现了响应率、解决率、满意率三个100%。浙江的“最多跑一次”,开数据共享之“源”,输流程纷冗之“淤”,变“群众跑”为“干部跑”、“数据跑”。这些基层治理的成功典型和正在“爬坡过坎”的深入实践,都是“居敬而行简”的现代化表达。这些实践启示着我们:高效的治理必然建立在责有所归、情有所系的基础之上,真正的简政必然要以敬畏之心和统筹之能重构治理体系,拓宽治理路径,寻求现代化治理的最优解。当然在具体实践中,面对不同的事务和各异的诉求,我们也要因地制宜、精准施治。正如《中庸》所云,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,基层治理的系统化建设既需“致广大”的格局,又需“尽精微”的匠心,无数精微的实践样本汇聚起来,就是广大的改革的“智库”和发展“蓝图”。
“治大国如小烹”,奠基中国之治的基层治理既要有“如履薄冰”的敬畏,又要有“化繁为简”的勇决。在续写“枫桥经验”新篇的征程上,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,用简约高效的治理智慧,实现规范引导下的求新求变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“负重前行”的基层治理“轻装上阵”,让“一波三折”的减负赋能“一路长虹”。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向阳回春,也是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。(路桥区路桥街道纪工委 吴敏超)
|